北京青年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,目前“醫二代”放棄學醫的情況已不是少數。根據醫務專業網站“丁香園”的調查數據顯示,近六成的醫生明確表示會阻止子女繼續從事醫務行業,甚至部分醫生自己已萌生退意。北青報記者在走訪了北大醫學院、首都醫科大學等幾所醫學類院校後發現,目前的醫科學生中,父母也是醫生的已鳳毛麟角,即使是那些選擇了從醫的“醫二代”,在選擇職業時也大多收到過來自父母的阻止。(7月21日《北京青年報》)
  近年來,暴力襲醫事件,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。在溫嶺殺醫的血腥,以及護士“虎口”奪刀的冷幽默,不斷地渲染和發酵下,從醫不易,已被社會普遍認同。媒體拋出“醫二代”難覓,也是想反證從醫難。誠然,“醫二代”難覓,醫患衝突加劇、醫生工作強度大、職業美譽度下降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大。但這都不是“醫二代”難覓的主要原因。
  其實,成為一名“白衣天使”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首先,要必須考取醫科大學或醫學專業。但我們知道,醫科專業的錄取分數,一般都遠遠高於普通專業。報道中,只是提到“父母阻止,或子女不想重覆父母的職業軌跡”等主觀原因。但實際上,想從醫而分數達不到的更多。然而,那麼多“醫二代”倒在醫科大學的門檻上,與醫患衝突有半毛錢關係麽?
  其次,醫療行業並不是職業傳承的“沃土”。毋須諱言,某些國有企業,之所以“接班”嚴重,就是因為乾多乾少、乾好乾壞,在直觀上並不會有多大差別。然而,醫療行業不同,隨手術做得好,誰醫術高明,自有公論。倘若“醫二代”沒有成為優秀醫術的“基因”,又不肯接受如“苦海坐舟”般的修行,就強行接班,等待他的也必然是被淘汰的命運。
  媒體糾結於醫生的繼承率,更多是受中醫家庭子承父業,讓一些絕學世代傳承的影響。但目前,畢竟是西醫唱主角。更何況,9.68%的繼承率,比教師、公務員還略高一些。但我們能因此說,教師不易,或者當公務員更不易麽?
  事實上,“醫二代”難覓,並不是從醫難的標本,反而是醫療行業健康發展的“風向標”。“醫二代”難覓,至少表明醫生職業是開放的,可以不斷地吸收新鮮血液。想想看,醫院如部分國企一般,全都是父子兵,如今的醫患糾紛會尖銳到何種程度?看病難、看病貴,豈不是更加無解?因此,我們更該用務實的眼光看待“醫二代”的難覓,而不是被一些噱頭所矇蔽。
  文/薛家明  (原標題:“醫二代”難覓不是從醫難的“風向標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e91xemzf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